儒家學派創(chuàng)始人孔子是一個特別懂得吃的人,他寫過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,也列舉過“十不食”清單,如“魚餒而肉敗,不食。色惡,不食……”無不彰顯孔子對食物品質的苛求與對飲食禮儀的重視。
然而《墨子·非儒下》言:“孔某窮于陳蔡之間十日,子路為烹豚,孔某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;褫人衣以酤酒,孔某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。哀公迎孔某,席不端弗坐,割不正弗食,子路進請曰:‘何其與陳蔡反也?’孔某曰:‘來,吾語女,囊與女為茍生,今與女為茍義?!狈蝠嚰s則不辭妄取以活身,贏飽則偽行以自飾。
意思是說,身陷困境之時,孔子為了生存而饑不擇食,全然忘記了平日的講究。當他脫困之后,則又繼續(xù)擺出一副講究人的模樣,席擺得不正他不坐,肉割得不正他不吃。
“囊與女為茍生,今與女為茍義?!鄙钇试颍浑y理解,在生死存亡之際,生存成為首要任務,講究與禮儀需暫時讓步;一旦脫離險境,便應重拾道德原則與生活品質的追求。
對于孔子而言,這并不是墨家所說的虛偽,而是靈活變通、順勢而為的智慧,亦是他自身人生哲學的體現。
與孔子相似,宋代文豪蘇軾也是一位對美食有著獨到見解,對生活尤為講究的人物。他不僅能夠發(fā)現生活中的美,還能發(fā)現各地的美食佳肴,如黃州豬肉、嶺南荔枝,展現出其作為美食家的敏銳與熱情。同時,他更能在逆境中保持一份超然物外的曠達與隨遇而安的心態(tài)。無論是被貶謫至何方,蘇軾都能以樂觀的態(tài)度面對生活,將簡陋的食材烹制成美味,簡陋的居所布置得雅致,這種在困境中尋找樂趣、在將就中創(chuàng)造講究的能力,無疑是蘇軾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無獨有偶,我身邊有位姓朱的先生,是項目部附近一家超市的老板,很講究。喝茶時,煮水、燙杯、投茶、溫壺、出湯皆有固定流程。茶香裊裊,小杯慢飲,雅興十足。然而有一天,他外出辦事,途中口渴,車中礦泉水已盡。四處張望后,他竟走向路旁公廁洗手池,捧起自來水暢飲。講究的他,原來也能將就。
正如人們常說的“拿得起、放得下”,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們當學會在講究與將就之間找到平衡點。物質充裕、條件優(yōu)越時,可以多一些講究,提升生活的品質與格調。資源匱乏、環(huán)境惡劣時,則要學會將就,以樂觀的心態(tài)面對困難與挑戰(zhàn)。在張弛之間,保持一顆平和而堅韌的心,善待自己,活好當下。(惠曉蕓)